
10月17日,以“产业革新,洞见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农药工业高峰论坛(福华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行业内的农药巨头们齐聚一堂,深刻剖析中国农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解析行业发展政策,为中国农药行业的“产业革新”提供思想来源,以期“洞见未来”,成为新趋势的赢家。
高峰论坛由深圳市易普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贤定主持,论坛分上下两场举行。四川省乐山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李大军在致辞中表示。“开发绿色农药、环保剂型,生产过程向着清洁化、自动化、安全化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推进农药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也将成为中国农药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江苏省农药管理总站站长邓建平就江苏农药生产转型提升相关政策进行了解析,他表示,“随着环保政策的层层加码,园区统一重新认定,以及原则上不得新增农药原药(化学合成类)生产企业等环保政策出台,行业内的小散乱企业相继被关停;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他认为,行业新一轮洗牌调整阵痛是难免的。同时应该看到,它们所占据的市场逐渐被释放,这让环保达标的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山东省协会会长、中农联合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辉结合自己从事35年农药生产亲身经历,他表示,无论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药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首先要把合规性放在首位;其次要立足国内,细化管理,内化服务;其三,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步高就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以及基地搬迁转移中遇到的坎坷、存在的困惑,提出建议,中国农药行业正面临着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作为民营企业,同样肩负振兴中国农药行业的社会责任,对农药行业未来发展始终充满信心,成为“打不死的小强”。
近期,扬农化工、安道麦、利民农化、红太阳、兴发集团等农化上市公司频频出手,顺应行业整合重组趋势,加快了农化行业的洗牌。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敬权认为,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对外重组,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寻求规模效应和协同作用,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农药行业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对于企业而言,要练好内功,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实现“三废”利用资源化上做文章;坚持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相结合,通过新技术改造工艺,清洁生产,达到零排放,提高安全水平目标。
李大军介绍说,福华集团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把草甘膦这一产品作为平台,通过垂直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可以生产多达十余种的副产物,实现了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累计投入约20亿元,用于环保技术开发、装置设施及项目建设,实现了超净排放。目前,全产业链“磷”资源的利用率达到99.8%,“氯”资源利用率达到99.99%以上,冷凝水余热利用率达到80%。环保已经成为福华的主要利润来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论坛下半场,在互动环节,与会者认为,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药械一体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农作物的多样性特点,智能定制将影响农药消费的新趋势。中国农药行业的服务创新也要从“卖到手里”转为“施到田里”,聚焦差异化产品,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并最终得到用户的认可和信任。